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6:03:05  浏览:917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管理办法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6号)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管理办法》已经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主席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主 席 柴松岳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管理,维护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的市场秩序,规范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行为,根据《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受理、审查、颁发、管理和监督,适用本办法。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负责指导、监督全国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派出机构(以下称许可机关)负责辖区内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受理、审查、颁发和日常监督管理。

第四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业务,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不得从事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业务。

本办法所称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是指对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

第五条 取得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单位依法开展业务,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分类与分级

第六条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分为承装、承修、承试三个类别。
取得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从事电力设施的安装业务。
取得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从事电力设施的维修业务。
取得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从事电力设施的试验业务。

第七条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
取得一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从事所有电压等级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或者试验业务。

取得二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从事220千伏以下电压等级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或者试验业务。

取得三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从事 110千伏以下电压等级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或者试验业务。

取得四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从事 35千伏以下电压等级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或者试验业务。

取得五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从事 10千伏以下电压等级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或者试验业务。

第三章 申 请

第八条 申请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应当向申请人所在地的许可机关提出。

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的单位,在取得许可机关颁发的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后,方可向工商管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或者变更营业范围。

第九条 申请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具有与申请的许可证类别和等级相适应的注册资本;
(三)具有与申请的许可证类别和等级相适应的设备、经营场所和相关资源;
(四)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具有与申请的许可证类别和等级相适应的技术职称,且不能同时在其他单位任职;
(五)具有与申请的许可证类别和等级相适应的专业人员,且不能同时在其他单位任职。

申请一级至三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还应当具有规定年限内与申请的许可证类别和等级相适应的业绩。

申请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应当具备本办法附件《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等级标准》规定的具体条件。

第十条 申请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许可证申请表;
(二)法人证明材料和净资产证明材料;
(三)主要设备及机具清单、经营场所证明材料;
(四)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的简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等有关证明材料;
(五)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明细表及其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明文件;
(六)电工作业人员登记表。
申请一级至三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还需要提供规定年限内从事相关业务的业绩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合并后新设单位,应当向许可机关重新申请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合并后新设单位的许可证等级根据实际达到的条件予以核定,但不得高于合并前各方中同类许可证的最高等级。

合并后新设单位申请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除提供第十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合并的证明材料;
(二)合并前各单位的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

第十二条 分立后新设单位,应当向许可机关重新申请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许可机关根据资产、人员和设备等情况,认定分立后至多一个单位部分或者全部延续分立前单位从事同类业务的业绩。

分立后新设单位的许可证等级根据实际达到的条件按照本办法予以核定,但不得高于分立前单位同类许可证等级。

分立后新设单位申请一级至三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除提供第十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分立的证明材料;
(二)业绩证明材料;
(三)原单位的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

第四章 受理、审查与决定

第十三条 许可机关收到申请,应当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进行审查。许可机关有权要求申请人就申请事项作出解释或者说明。

第十四条 许可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许可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5日内向申请人发出《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并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三)申请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或者申请人按照许可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向申请人发出《受理通知书》。

第十五条 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完成对申请人审查,并按以下规定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

(一) 经审查,申请人的条件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许可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许可证;
(二)经审查,申请人的条件不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许可机关应当依法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通知书中应当说明不予许可的理由。

第十六条 许可机关在审查过程中认为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性内容进行核实的,应当指派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七条 许可机关自《受理通知书》发出之日起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许可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五章 变更与延续

第十八条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变更分为许可事项变更和登记事项变更。

许可事项变更是指许可证类别、许可证等级的变更。

登记事项变更是指被许可人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等事项的变更。

第十九条 申请许可事项变更,应当向许可机关提出;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许可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增加许可证类别或者提高许可证等级的,一年内不予受理:

(一)申报业绩不属实的;
(二)在合同规定的质保期内出现重大质量责任事故的;
(三)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四)超越许可范围从事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业务的;
(五)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许可证的。

第二十一条 申请许可事项变更,除提供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二)至(六)项和第二款规定的有关材料外,还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许可事项变更申请表;
(二)原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 许可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四章规定的有关程序办理许可事项变更。

许可事项变更后,被许可人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关的变更手续。变更后的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有效期限不变。

第二十三条 被许可人名称、住所或者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被许可人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许可机关提出登记事项变更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登记事项变更申请表;
(二)原许可证;
(三)变更后的法人执照;
(四)涉及修改单位章程的,应当提交修改后的单位章程。

变更后的住所与原住所属于不同许可机关管辖的,应当向变更后住所地的许可机关提出登记事项变更申请。

许可机关应当自收到登记事项变更申请之日起15日内,办理变更手续,并通知申请人。变更后的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有效期限不变。

第二十四条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有效期为6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许可机关提出申请。许可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四章规定的有关程序,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同意延续并补办相应手续。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应当加强对许可机关实施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实施中的违法行为。

许可机关应当对被许可人从事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业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许可机关应当对辖区内从事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业务的被许可人建立管理档案,实行跟踪管理,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十七条 许可机关应当督促被许可人建立相应的自检制度,并将自检结果报送许可机关。

第二十八条 许可机关可以采用现场检查或者通过核查被许可人提供的反映其从事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业务情况的有关材料,对被许可人实行检查。被许可人在检查过程中,应当配合许可机关的工作。
许可机关在监督检查时,发现被许可人在从事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业务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其立即改正。
第二十九条 许可机关应当根据监督检查的情况,作出结论,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
监督检查结论定为不合格的,许可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应当根据其实际具有的条件重新核定许可证。
第三十条 许可机关依法对被许可人从事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业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
第三十一条 被许可人资产、专业人员、设备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已不符合许可证等级标准的,应当自发生重大变化之日起30日内向许可机关报告。许可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根据其实际具有的条件重新核定。
第三十二条 被许可人在从事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业务过程中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者重大质量责任事故的,应当及时向许可机关报告。
第三十三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违法从事承装(修、试)电力设施业务的,有权向电力监管机构举报,电力监管机构应当及时核实,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注销手续:
(一)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申请延续的或者未被准予延续的;
(二)被许可人因解散、破产、倒闭、歇业等原因而依法终止的;
(三)许可证依法被撤销的;
(四)因不可抗力导致被许可人不具备从事许可事项的能力的;
(五)按照本办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许可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并给予警告,1年内不再受理其许可申请。
被许可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申请许可事项变更的,许可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并给予警告,1年内不再受理其许可事项变更申请。
第三十六条 被许可人采取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证的,许可机关应当撤销许可,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3年内不再受理其许可申请。
被许可人采取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变更许可事项的,许可机关应当撤销许可事项变更,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3年内不再受理其许可事项变更申请。
第三十七条 被许可人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许可证的,许可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未依法取得许可证,非法从事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业务的,许可机关应当责令其停止相关的经营活动,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被许可人超越许可范围从事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业务的,许可机关应当责令其停止相关的经营活动,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被许可人从事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业务过程中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者重大质量责任事故的,许可机关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整改,在规定限期内仍未整改的或者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降低许可证等级。
第四十一条 被许可人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办理登记事项变更手续的,许可机关责令限期办理,逾期未办理的,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被许可人未按照规定向许可机关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材料,或者向许可机关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许可机关应当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许可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依法给予赔偿。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由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统一印制。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附件:

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等级标准

第一章 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等级标准

第一条 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
第二条 取得一级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所有电压等级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一级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4000万元,净资产4800万元以上;
(三)5年内承担过下列工程2项以上,且工程质量合格:
1.330千伏以上送电线路300公里或者220千伏以上送电线路500公里;
2.33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2座或者22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5座;
3.220千伏以上电缆线路80公里或者跨越塔标高100米以上的跨越工程1个。
(四)3年内从事电力设施安装业务最高年工程结算收入1亿元以上;
(五)技术负责人具有10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安装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高级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六)具有不少于160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100人;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电力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少于60人;
(七)具有不少于15人的电力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或者电力专业一级资质项目经理;
(八)在册持进网作业证上岗电工不少于60人,其中高压电工不少于30人;
(九)具有《建设企事业单位专业管理人员岗位证书》的预算员不少于5人、安装工长不少于20人、专职质检员不少于3人、施工合同管理员不少于3人;
(十)具有专职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专职安全监督人员不少于3人;
(十一)具有与可承担工程范围相适应的施工机械和质量检测设备;
(十二)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三条 取得二级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220千伏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二级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净资产2400万元以上;
(三)5年内承担过下列工程2项以上,且工程质量合格:
1.220千伏以上送电线路400公里或者110千伏以上送电线路500公里;
2.22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4座或者11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6座;
3.220千伏以上电缆线路40公里或者110千伏以上电缆线路80公里。
(四)3年内最高年工程结算收入6000万元以上;
(五)技术负责人具有8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安装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高级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六)具有不少于120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70人;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电力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少于30人;
(七)具有不少于10人的电力专业二级以上注册建造师或者电力专业二级资质以上项目经理;
(八)在册持进网作业证上岗电工不少于50人,其中高压电工不少于25人;
(九)具有《建设企事业单位专业管理人员岗位证书》的预算员不少于4人、安装工长不少于15人、专职质检员不少于2人、施工合同管理员不少于2人;
(十)具有专职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专职安全监督人员不少于2人;
(十一)具有与可承担工程范围相适应的施工机械和质量检测设备;
(十二)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四条 取得三级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110千伏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三级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净资产1200万元以上;
(三)5年内承担过下列工程,且工程质量合格:
1.110千伏以上送电线路200公里或者10千伏以上送电线路400公里;
2.11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2座或者1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变电工程4项;
(四)3年内最高年工程结算收入2000万元以上;
(五)技术负责人具有5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安装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六)具有不少于50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电力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少于10人;
(七)具有不少于5人的电力专业二级以上注册建造师或者电力专业二级资质以上项目经理;
(八)在册持进网作业证上岗电工不少于40人,其中高压电工不少于20人;
(九)具有《建设企事业单位专业管理人员岗位证书》的预算员不少于3人、安装工长不少于10人、专职质检员不少于1人、施工合同管理员不少于1人;
(十)设置有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专职安全监督人员不少于1人;
(十一)具有与可承担工程范围相适应的施工机械和质量检测设备;
(十二)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五条 取得四级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35千伏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四级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净资产600万元以上;
(三)技术负责人具有4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安装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四)具有不少于30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电力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少于5人;
(五)具有不少于2人的电力专业二级以上注册建造师或者电力专业二级资质以上项目经理;
(六)在册持进网作业证上岗电工不少于30人,其中高压电工不少于15人;
(七)具有《建设企事业单位专业管理人员岗位证书》的预算员不少于2人、安装工长不少于6人、兼职质检员不少于1人、施工合同管理员不少于1人;
(八)设置有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兼职安全监督人员不少于1人;
(九)具有与可承担工程范围相适应的施工机械和质量检测设备;
(十)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六条 取得五级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10千伏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五级承装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200万元,净资产240万元以上;
(三)技术负责人具有3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安装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四)具有不少于8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电力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少于2人;
(五)具有不少于1人的电力专业二级以上注册建造师或者电力专业二级资质以上项目经理;
(六)在册持进网作业证上岗电工不少于15人,其中高压电工不少于5人;
(七)具有《建设企事业单位专业管理人员岗位证书》的预算员不少于2人、安装工长不少于6人、兼职质检员不少于1人、施工合同管理员不少于1人;
(八)配备有至少1名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九)具有与可承担工程范围相适应的施工机械和质量检测设备;
(十)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章 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等级标准

第七条 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
第八条 取得一级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所有电压等级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维修。一级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4000万元,净资产在4800万元以上;
(三)具备连续2年以上承担330千伏以上电力设施的维修经历或者具备连续4年以上承担220千伏以上电力设施的维修经历;
(四)技术负责人具有8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维修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高级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五)具有不少于100人的技术及经济专业人员(含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其中电力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60人;
(六)在册持进网作业证上岗电工不少于60人,其中高压电工不少于40人;
(七)具有专职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专职安全监督人员不少于3人;
(八)具有与可承担工程范围相适应的维修设备;
(九)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九条 取得二级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220千伏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维修。二级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净资产2400万元以上;
(三)具备连续2年以上承担220千伏以上电力设施的维修经历或者具备连续4年以上承担110千伏以上电力设施的维修经历;
(四)技术负责人具有5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维修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高级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五)具有不少于50人的技术及经济专业人员(含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其中电力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
(六)在册持进网作业证上岗电工不少于50人,其中高压电工不少于30人;
(七)具有专职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专职安全监督人员不少于2人;
(八)具有与可承担工程范围相适应的维修设备;
(九)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条 取得三级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110千伏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维修。三级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净资产1200万元以上;
(三)具备连续2年以上承担110千伏以上电力设施的维修经历或者具备连续4年以上承担10千伏以上电力设施的维修经历;
(四)技术负责人具有5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维修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五)具有不少于30人的技术及经济专业人员(含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其中电力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
(六)在册持进网作业证上岗电工不少于40人,其中高压电工不少于25人;
(七)设置有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专职安全监督人员不少于1人;
(八)具有与可承担工程范围相适应的维修设备;
(九)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 取得四级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35千伏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维修。四级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400万元,净资产480万元以上;
(三)技术负责人具有3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维修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四)具有不少于20人的技术及经济专业人员(含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其中电力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8人;
(五)在册持进网作业证上岗电工不少于20人,其中高压电工不少于10人;
(六)设置有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兼职安全监督人员不少于1人;
(七)具有与可承担工程范围相适应的维修设备;
(八)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取得五级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10千伏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维修。五级承修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净资产120万元以上;
(三)技术负责人具有3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维修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四)具有不少于10人的技术及经济专业人员(含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其中电力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
(五)在册持进网作业证上岗电工不少于10人,其中高压电工不少于5人;
(六)配备有至少1名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七)具有与可承担工程范围相适应的维修设备;
(八)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三章 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等级标准

第十三条 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
第十四条 取得一级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所有电压等级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试验。一级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具备连续2年以上承担330千伏以上电力设施的试验经历或者具备连续4年以上承担220千伏以上电力设施的试验经历;
(三)注册资本不低于4000万元,净资产4800万元以上;
(四)技术负责人具有8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试验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高级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五)具有不少于100人的技术及经济专业人员(含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其中电力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50人;
(六)具有专职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专职安全监督人员不少于3人;
(七)具有总面积不少于8000平方米的固定经营场所,并具有各专业试验室和可试验220千伏电压等级的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户内试验大厅及试验设备、可试验330千伏电压等级的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户外试验场及试验设备;
(八)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 取得二级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220千伏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试验。二级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具备连续2年以上承担220千伏以上电力设施的试验经历或者具备连续4年以上承担110千伏以上电力设施的试验经历;
(三)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净资产2400万元以上;
(四)技术负责人具有5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试验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高级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五)具有不少于60人的技术及经济专业人员(含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其中电力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35人;
(六)设置有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专职安全监督人员不少于2人;
(七)具有总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固定经营场所,并具有各专业试验室和可试验220千伏以下电压等级的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试验设备;
(八)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取得三级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110千伏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试验。三级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具备连续2年以上承担110千伏以上电力设施的试验经历或者具备连续4年以上承担10千伏以上电力设施的试验经历;
(三)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净资产1200万元以上;
(四)技术负责人具有5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试验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五)具有不少于40人的技术及经济专业人员(含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其中电力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20人;
(六)设置有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专职安全监督人员不少于1人;
(七)具有总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的固定经营场所,并具有各专业试验室和可试验110千伏以下电压等级的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试验设备;
(八)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 取得四级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35千伏以下电压等级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试验。四级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800万元,净资产960万元以上;
(三)技术负责人具有3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试验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四)具有不少于20人的技术及经济专业人员(含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其中电力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
(五)设置有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兼职安全监督人员不少于1人;
(六)具有总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的固定经营场所,并具有各专业试验室和可试验35千伏以下电压等级的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试验设备;
(七)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取得五级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可以承担10千伏以下电压等级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试验。五级承试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400万元,净资产480万元以上;
(三)技术负责人具有3年以上从事电力设施试验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四)具有不少于10人的技术及经济专业人员(含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其中电力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
(五)配备有至少1名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工程师具有电力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六)具有总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的固定经营场所,并具有专业试验室和可试验10千伏以下电压等级的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试验设备;
(七)具有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误诊误治与医疗损害责任探究
浙江宣盛律师事务所(324000)余成善
柯城区太真路1号四楼

关键词:误诊误治 误诊不等于过错 临床思维正确 医闹 医疗损害责任
内容提要:误诊误治是在临床实践中客观存在,是医务人员不可避免的一个认识阶段,也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在误诊误治中确有存在医疗过错,可以按照《侵权责任法》有关医疗损害责任中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在误诊误治中,属于医疗意外,不存在医疗过错,换言之,误诊不等于过错时,患方应通过医学科普知识去了解误诊误治,可千万别发生“医闹”。另外,笔者对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讨论了医疗机构如何防范“医闹“的措施。

误诊误治在临床实践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在医患矛盾日益尖锐,医疗损害赔偿案件逐年增多,是因为有些患者及其家属对误诊误治的不理解,对医疗行为的局限性和高度风险性的不理解,把临床医学中发生的医疗意外(难以预料、难以防范)、心脏病猝死或急死(有的可以预料,难以防范)、难治性疾病的未愈一概归罪于医生的“误诊”。为此,笔者认为,尽管我国医学教育中还没有误诊医学的教材,但在司法实践中,需要了解误诊误治方面的知识及其发生的客观规律,并加以宣传,普及医学科普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也知道,医生是人不是神,误诊误治与患者的就诊时间,病史客观、真实的采集,当地的医疗设备条件,医师的执业水平(思维方式)等因素相关。这样可以减少医患之间的冲突,缓和误诊原因而产生的矛盾。
鉴于“误诊误治”的概念,至今也没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界定,各医疗专家的观点也不尽一致,故笔者收集有关代表性的版本,并结合《侵权责任法》中有关医疗损害责任予以探究,以示抛砖引玉。
下面介绍有关版本中的观点:
一、医疗纠纷 百问百答(注1)
何谓误诊误治?是指由于医务人员工作不负责任或者专业技术水平没有达到按理应该达到的标准而导致的诊断错误或治疗错误。但是必须十分明确,并不是诊断错误或治疗错误都可称误诊误治。现代医学科学的高度发展,对人体的认识和对疾病的认识十分有限,还无法对它们作出正确诊断。
判断误诊误治从以下二方面考虑:(一)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有无不负责任的行为,如不认真问病史,不详细体格检查,不认真分析病情,不完成应该检查的项目,自信不听取他人意见,鲁莽行事不向上级医师请示汇报,不顾病情疑难危重不及时会诊、转诊而酿成误诊误治;(二)医生不钻研业务、技术水平低下,与技术职务完全不相称,对可以认识的疾病未能认识,对可以治疗的病人造成误治,使病人疾病不愈,甚至加重。
在误诊误治中,最为关键的是不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对病人不认真仔细的体格检查。
二、医疗事故认定与医疗纠纷处理(注2)
所谓误诊,指错误诊断。严格说来,误诊不等于过错。该论文论述造成误诊的原因很复杂,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存在着过错(过失)造成;另一类是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非过失因素造成,如病症自身发展规律特殊,在某些阶段症状反应不明显,个体差异的不同等。结论是只要出现误诊就一概归咎于医务人员。
该文还根据专门研究误诊专家的观点,在此一并予以介绍,共分为五类。
(一)诊断错误。其中把漏诊归属于误诊,又细分为:
1、完全漏诊,如有病诊断无病;甲病诊断为乙,甲属漏诊。
2、完全误诊,如无病诊断有病;甲病诊断为乙,乙属误诊。
(二)延误诊断。指各种原因导致诊断时间延长。各种原因中指病史的采集、叙述不全,症状、体征不典型,技术设备条件限制,医师的思维方式和经验、知识能力的局限、未及时会诊等。其中失去有效的治疗时机,也属延误诊断,且以病情的好转或痊愈作为标准。
(三)漏误诊断。指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诊断不完全,患者同时患有几种疾病,只对其中一种疾病作出了诊断。
漏误诊断可分为三种:
1、诊断出次要疾病,遗漏主要疾病诊断。
2、对住院中出现的新疾病,并发症遗漏。
3、在治疗中对使用药物毒副作用,设有高度重视,致后遗症遗漏,如药物中毒性肝炎。
(四)病因判断错误。病变部位、性质诊断正确,疾病原因错误。如肺部炎症的诊断基本明确,将肺结核、真菌炎症当肺炎治疗,治疗无效,延误治疗。
(五)疾病性质判断错误。对疾病的部位,病因作了正确诊断,但病理变化作了错误判断。如急性胰腺炎可分水肿型、出血坏死型,治疗方法完全不同。
三、误诊学——一个独立学科(注3)
误诊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具有可知可防的相对性。
误诊的原因,从认识论上看,单纯思维、定向思维、惯性思维等思维缺陷所导致。
误诊的因素,有循征不全,证据检索不力,思维方法错误及盲目运用不可靠的证据。
美国在保障医疗安全中有一些作法,如伤害控制和预防医疗事故是平行的,医疗错误可以设计一个系统来预防,使执行人员难于做错事而易于正确操作,从而避免医疗事故。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是医生的基本功。除方法正确外,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正确,才能得到可靠的诊断结论,不能先入为主。
该文作者还阐明建立诊疗全程误诊标准的判断概念:以误诊时间、判断尺度、误诊环节、误诊原因、误诊后果、评价六要素作为误诊书面判断格式等。
作者认为,误诊学已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一个独立学科并取得丰硕成果,……逐步建立起误诊学研究队伍,使误诊学研究持久开展下去。
四、笔者在百度百科中发现有一位医学专家对误诊误治的解释,比较客观,符合临床实践,在此予以介绍。
误诊误治在临床工作中是客观存在的,不仅罕见病、疑难病易误诊,就是常见病、多发病也会被误诊,不仅经验少的低年资医生有误诊,就是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也难免会发生误诊;不仅设备简陋、技术薄弱的基层医院有误诊,就是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也难以杜绝误诊;不仅医德医风恶劣的医生易误诊,就是风范高尚的医生也不能保证不误诊。因误诊原因众多,既有医德医风的问题,也有医院管理、设备条件、业务水平、专业特点和疾病本身的因素。
有人指出发生误诊诸多因素中,思维方法的偏差在整个误诊病例中占50—60%,如果医生的临床思维正确的话,误诊就可以从30%减至18%左右,那将减少多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患者的损失。
综上所述,笔者有关误诊误治小结以下几点:
其一,误诊误治在临床实践中客观存在,是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认识阶段,也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其二,在误诊误治中,医疗机构确有存在医疗过错,可以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七章有关有关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其三,在误诊误治中,属于医疗意外情况,医疗机构不存在医疗过错,换言之,误诊不等于过错。
其四,误诊误治中原因复杂,及其防范措施是误诊学中研究的对象。
其五,误诊学已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可以评价医疗机构是否存在医疗过错。
《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后,有关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已上升为医疗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法理,在过错责任原则确定侵权责任的构成,须具备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要件。
下面笔者就在误诊误治中,医疗民事责任构成的四个要件予以分析。
1、损害事实。在侵权责任中,损害事实是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条件,无损害事实,即无侵权责任的产生。在《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3年3月(总第83期)“当前民事审判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文中,关于医患纠纷案件的处理问题。人民法院在审理因医疗行为而发生损害赔偿案件时,要正确理解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关系时指出:“至于患方与医疗机构之间是否存在医患法律关系(笔者认为提供挂号单、入院许可证即可),患方是否存在损害事实,是否存在实际损失、损失多少等,举证责任均在患方。
2、违法行为。《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应适用该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中第54条至第64条的规定,而不再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具体实施中是否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主要依据,看其医疗行为是否符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各科分册》中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3、主观过错及其因果关系。在本文误诊误治的小结中其二、其三部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及其因果关系是医疗纠纷处理中最为关键和核心问题,患方通常对误诊误治知识比较缺乏或不具备,在此时,需要有专门研究“医疗损害责任”的专家予以鉴定后,才能做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误诊学在临床医学中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司法实践中,可以评价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存在医疗过错,这与《侵权责任法》有关医疗损害责任中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相一致。故笔者认为,患者及其家属亦应当通过医学科普知识去了解误诊误治,一旦期望值很高又出现不可预测风险而致亲属病亡时,至少不会出现“医闹”现象,而会理性的通过法律的正当程序去解决。

劳动部关于颁发《社会保险统计管理规定》的通知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颁发《社会保险统计管理规定》的通知
1993年9月3日,劳动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铁道部、邮电部、水利部、中电联、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社会保险管理机构:
为了进一步健全全国社会保险统计组织工作,加强社会保险事业的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统计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我部制定了《社会保险统计管理规定》和《社会保险统计报表制度》,现予发布。执行中有何问题,望及时函告我部。附件:1.社会保险统计管理规定
2.社会保险统计报表制度

附件1:社会保险统计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科学地组织社会保险统计工作,保证社会保险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统计在社会保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和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社会保险统计是劳动统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对社会保险事业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含经国务院批准实行退休费用系统统筹的部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管理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女职工生育保险统计(失业保险统计另行规定)。
第四条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必须依照本规定建立健全原始记录,设置统计台账,填报统计报表。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社会保险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统计工作在业务上接受同级劳动部门、同级政府统计部门及上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应配备具有统计专业知识的人员担负社会保险统计工作。统计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有条件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可设立统计机构。
第七条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必须依照本规定和有关规定,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不得伪造、篡改。

第三章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统计职责
第八条 劳动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统计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劳动统计的政策和规定;
(二)制定和实施全国社会保险统计调查计划,组织和协调全国社会保险统计工作;
(三)拟订全国社会保险统计报表制度,健全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四)搜集、整理、提供全国社会保险统计资料,对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实行统计监督;
(五)检查、审定、管理全国社会保险统计资料;
(六)组织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七)在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和加强社会保险统计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八)指导、监督地方和部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社会保险统计工作。
第九条 地方和部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统计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一)完成上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制定的统计调查计划,接受上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对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二)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社会保险统计调查计划及其调查方案,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的社会保险统计工作;
(三)搜集、整理、提供本地区、本部门社会保险统计资料,对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实行统计监督;
(四)按规定检查、审定、管理本地区、本部门的社会保险统计资料;
(五)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的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第十条 统计人员的权限:
(一)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社会保险资料;
(二)检查统计资料的准确性,要求改正不确实的统计资料;
(三)对在统计调查工作中发现的违反国家政策和法规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反映;
(四)依照《统计法》的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
第十一条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和统计人员违反《统计法》和本规定时,视其情节轻重,对有关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直至给予行政处分。对构成犯罪的人员,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 统计调查与统计报表
第十二条 统计调查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按照统计调查项目编制统计调查计划和相应的统计调查表。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拟订各自管辖范围内的社会保险统计调查项目和报表制度,经同级劳动部门审批后报同级政府统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社会保险统计标准由劳动部统一制定。
地方劳动部门和实行系统统筹的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社会保险统计标准,但不得与全国社会保险统计标准相抵触。
第十四条 劳动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实行统计年报会审检查制度,每年组织全国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统计年报会审检查工作。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组织半年报或年报的会审检查工作。
地方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统计报表审核制度,即实行统计人员自审,本级机构负责人复审。

第五章 统计资料的档案管理与公布
第十五条 属于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统计调查范围内的统计资料,分别由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建立统计档案,实行统一管理。
第十六条 社会保险统计资料经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人审核后,报同级劳动部门审批并公布。
第十七条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人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和本规定提供的统计资料不得修改;如果认为统计资料不实,应当责成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和有关人员核实订正;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提供的统计资料如果上报期限已到,可先行上报并加说明,核实后确有错误,应当在上级规定的期限内订正。
第十八条 属于国家机密的统计资料,必须保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劳动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2:社会保险统计报表制度

一、实施办法
(一)本套报表的调查对象为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由地方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以及实行系统统筹的部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填报。报表汇总采取逐级汇总上报方式。
(二)本套报表中的计量单位,金额为元,人数为人。上报劳动部的报表,金额单位为万元,不保留小数。
(三)各表的填报单位、统计范围、报送时间和报送方式见报表目录。

二、主要指标解释及说明
(一)《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表
1.“期初结余”:指截止上年末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
2.“收入合计”:指报告期内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四项基金收入之和,包括征缴收入和其他收入。
3.“征缴收入”: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向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职工个人实际征缴的基本养老、工伤、生育、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之和。包括单位或个人补缴历年欠缴的基金收入(实行差额缴拨办法的单位,按全额计算,下同)。
4.“其他收入”: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以外的收入,包括财政补贴收入、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兑付有价证券利息收入、基金保值增值纯收益收入、滞纳金收入、罚款收入、基金异地转移收入以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等,不包括下级上解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
5.“支出合计”:指报告期内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实行支付的社会保险金、管理服务费和其他支出之和。
6.“社会保险金”: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向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人员支付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及医疗保险费用之和(实行差额缴拨办法的单位,按全额计算,下同)。
7.“管理服务费”: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规定从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中提取的管理服务经费之和。
8.“其他支出”:指除社会保险金和管理服务费以外的支出,主要包括基金异地转移支出、银行手续费、从基金中直接提取的退休人员服务经费以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等。
9.“期末结余”:指截止报告期末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10.“国有企业”:指参加全民所有制企业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全民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计入“国有企业”。
11.“城镇集体企业”:指参加集体所有制企业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企业。包括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集体事业单位。
12.“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指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企业和其他企业。
13.“外商投资企业”:指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港澳台投资企业也计入此项。
14.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按其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办法分别计入“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
以下各表甲栏分组凡与本表相同的,含义也相同。另有解释者除外。
(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职工人数》表
1.“应参加统筹单位数”:指按当地政府规定,截止报告期末应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范围的单位数。
2.“已参加统筹单位数”:指截止报告期末实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数。
3.“应参加统筹的职工人数”:指按当地政府规定,截止报告期末应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范围的单位的职工人数以及个体劳动者。
4.“已参加统筹的职工人数”:指按当地政府规定,截止报告期末实际参加统筹的职工人数以及个体劳动者。
5.“国有企业职工”中,“长期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混岗的集体正式工以及1971年11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计划内长期临时工;“合同制职工”,指用工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含“农民合同工”、“农民轮换工”等,不含用全民企业指标安排到集体企业的“合同制职工”;“临时职工”指用工合同期限不满一年的职工,包括临时性的、季节性的职工。
6.“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中,“长期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和合同制职工,含按国家规定保留全民所有制身份的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含用全民所有制指标安排到集体企业就业的“合同制职工”。
7.“外商投资企业”中,各类职工仅指中方职工,不包括外方职工。“长期职工”仅指合同制职工。
(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离退休人员数》表
各项指标口径与表二相同。“原固定职工”:指以固定职工身份享受养老金待遇的离退休人员。
(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表
1.“工资总额”:指报告期内作为提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数的工资总额。工资总额的统计口径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为准(下同)。
2.“期初结余”:指截止上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
3.“应收合计”:指报告期内所有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之和,包括单位应缴纳和个人应缴纳两部分。
4.“已收合计”: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向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和个人实际征缴到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及其他收入之和。在报告期内收缴的单位和个人历年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单位缴纳”和“个人缴纳”栏目。
5.“其他收入”:指报告期内除征缴收入之外的其他实际收入。包括财政补贴收入、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兑付有价证券利息收入、基金保值增值纯收益收入、滞纳金收入、罚款收入、基金异地转移收入等。
6.“支出合计”: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构支出的离退休费用、管理服务费及其他费用之和。
7.“离退休费用”: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统筹项目和标准向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实际支付的离退休费用之和。
8.“管理服务费”: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规定,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的管理服务经费。
9.“其他支出”: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支付的除离休退休退职费用和管理服务费以外的费用,主要包括基金异地转移支出、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从基金中直接提取的退休人员服务经费等。
10.“期末结余”:指截止报告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的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五)《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剂情况》表
企业离退休费用大于缴纳养老金的情况和企业离退休费用小于缴纳养老金的情况中的“金额”:指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拨付给该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用大于或小于该企业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差额。
(六)《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本情况》表 1.“单位数”:指截止报告期末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并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直接经办的单位数。
2.“职工人数”:指报告期末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和个体经营者。
3.“期初结余”:指截止上年末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
4.“收入”:指报告期内企业和个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基金异地转移收入、利息收入等。
5.“支出”:指报告期内按规定支付给职工或遗属的补充养老保险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金、异地转出基金等。
6.“期末结余”:指截止报告期末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的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七)《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工资及因工伤亡人数》表
1.“职工人数”:指报告期末已经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
2.“工资总额”:指报告期内作为提取工伤保险基金基数的工资总额。
3.“伤残人数小计”:指报告期内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因工负伤与职业病致残的职工人数(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须由各级劳动部门劳动鉴定委员会依据《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试行)》(劳险字〔1992〕号)鉴定确认)。
4.“因工死亡人数”:指报告期内因工死亡的人数,包括因工致残人员在报告期内死亡按因工死亡处理的人数。
(八)《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情况》表
1.“期初结余”:指截止上年末工伤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
2.“应收”:指报告期内所有已经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应该缴纳的工伤保险费金额。
3.已收中“单位缴纳”: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从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实际征缴到的金额。
4.已收中“其他”:指报告期内除单位缴纳以外的收入,包括财政补贴收入、利息收入、滞纳金收入、罚款收入等。
5.支出中“工伤费用”: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照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项目,支付给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因工伤亡人员的全部费用。
6.支出中“管理服务费”: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的管理服务经费。
7.支出中“其他”:主要包括银行手续费等。
8.“期末结余”:指截止报告期末工伤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九)《女职工生育保险情况》表
1.职工人数中“合计”:指截止报告期末参加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单位的全部职工。
2.“本期生育女工”:指参加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在报告期内生育女职工人数。
3.“期初结余”:指截止上年末女职工生育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
4.“应收”:指参加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在报告期内按照规定标准应该缴纳的生育保险费金额。
5.已收中“单位缴纳”: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从参加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实际征缴到的金额。
6.已收中“其他”:指报告期内生育保险基金利息收入、滞纳金收入、罚款收入等。
7.“生育补偿费”:指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报告期内按照女职工生育社会保险统筹项目,支付给生育女职工的费用之和。
8.“期末结余”:指截止报告期末生育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十)《医疗保险情况》表
1.“人数”:分别指截止报告期末参加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和参加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数。
2.“期初结余”:分别指截止上年末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滚存绫金额和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
3.“应收”:指报告期内按规定标准单位和个人应该缴纳的金额之和。
4.“征缴收入”: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向单位和职工个人实际征缴到的金额。
5.收入中“其他”:指报告期内除征缴收入之外的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滞纳金收入、罚款收入、基金异地转移收入等。
6.“医疗费用”:分别指报告期内从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和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基金中为参加统筹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治病按规定实际支付的医疗费用,不包括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所属的医疗部门的管理费用。
7.“管理服务费”: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规定分别从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和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基金中提取的管理服务经费。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所属的医疗部门的管理服务费用计入此项。
8.支出中“其他”:指报告期内除医疗费用和管理服务费以外的支出,包括银行手续费、基金异地转移支出等。
9.“期末结余”:分别指截止报告期末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和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十一)《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基本情况》表
1.“机构数”:指截止报告期末独立设立的社会保险管理事业机构,不包括兼管社会保险工作的机构,如劳动部门的保险处、产业部门的劳资处等。
2.“人员编制数”:指截止报告期末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经当地编委批准的编制人数。
3.“实有人员数”:指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实际在编和非在编的人数,包括长期职工(含合同制职工)、临时职工和借调、聘用人员,不包括在企业、银行等单位聘用的专管员、代办员。
4.实有人员数中的“财会人员”、“统计人员”、“微机人员”三类人员中出现兼职情况,只归属其主要工作岗位一类。
5.“期初结余”:指截止上年末各项管理服务费滚存结余金额,包括上年末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专业基金滚存结余。
6.“本年提取”: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分别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女职工生育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中按规定标准提取的管理服务经费之和。
7.“财政补贴”: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从财政部门得到的弥补管理服务费不足的财政补贴经费。
8.收入中“其他”:指报告期内除本年提取和财政补贴之外的收入,主要包括管理服务费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兑付有价证券利息收入等。
9.“支出”: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管理服务费全部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公务费支出、业务费支出、设备购置费支出、基建修缮费支出、房屋租赁费支出以及从管理服务费中开支的退休职工服务费等。
10.“期末结余”:指截止报告期末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管理服务费滚存结余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十二)《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人员构成情况》表
1.“文化程度”:指取得相应文凭或同等学历。
2.“技术职称”:指被聘用的职称和取得资格的职称。
3.“按文化程度分”和“按技术职称分”中的“人员合计”:指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内的实有人员。

三、社会保险统计报表审核重点
(一)表一
1.宾栏关系:
(1)1+2--5=9;(2)2=3+4;(3)5=6+7+8
2.甲栏关系:
(1)1=2+3+4;(2)4≥5
(二)表二
1.宾栏关系:
(1)3=4+6;4≥5;(2)7=8+10;8≥9
2.甲栏关系同表一
(三)表三
1.宾栏关系:
(1)1=2+3+4;(2)5=6+7+8
2.甲栏关系同表一
(四)表四
1.宾栏关系:
(1)2+6--11=15;(2)3=4+5;(3)6=7+10;(4)7=8+9;(5)11=12+13+14
2.甲栏关系:
(1)1=2+6+10;(2)2=3+5;3≥4;(3)6=7+9;7≥8;(4)10≥11
(五)表五
甲栏关系同表一
(六)表六
1.宾栏关系:
(1)3+4--5=6
2.甲栏关系:
(1)1=2+3+4;(2)5=6+7+8
(七)表七
1.宾栏关系:
(1)2>4;(2)4=5+6+7
2.甲栏关系同表一
(八)表八
1.宾栏关系:
(1)1+3--6=10;(2)3=4+5;(3)6=7+8+9
2.甲栏关系同表一
(九)表九
1.宾栏关系:
(1)2>3;(2)4+7--10=14;(3)7=8+9;(4)10=11+12+13
(十)表十
1.宾栏关系:
(1)3+5--8=12;(2)5=6+7;(3)8=9+10+11
(十一)表十一
1.宾栏关系:
(1)3>4+5+6;(2)8+9--13=14;(3)9=10+11+12
2.甲栏关系:
(1)1=2+3+4
(十二)表十二
1.宾栏关系:
(1)1=2+3+4;(2)5=6+7+8+9;(3)1=5
2.甲栏关系同表十一
(十三)逻辑关系
1.表一宾栏1=表四宾栏2+表六宾栏3+表八宾栏1+表九宾栏4+表十宾栏3
2.表一宾栏2=表四宾栏6+表六宾栏4+表八宾栏3+表九宾栏7+表十宾栏5
3.表一宾栏3=表四宾栏7+表八宾栏4+表九宾栏8+表十宾栏6
4.表一宾栏4=表四宾栏10+表六宾栏4+表八宾栏5+表九宾栏9+表十宾栏7
5.表一宾栏5=表四宾栏11+表六宾栏5+表八宾栏6=表九宾栏10+表十宾栏8
6.表一宾栏6=表四宾栏12+表八宾栏7+表九宾栏11+表十宾栏9
7.表一宾栏7=表四宾栏13+表八宾栏8+表九宾栏12+表十宾栏10
8.表一宾栏8=表四宾栏14+表六宾栏5+表八宾栏9+表九宾栏13+表十宾栏11
9.表一宾栏9=表四宾栏15+表六宾栏6+表八宾栏10+表九宾栏14+九十宾栏12
10.表一宾栏7=表十一宾栏10
11.表十一宾栏3≥表十二宾栏1
表十一宾栏3≥表十二宾栏5
社会保险统计报表目录
------------------------------------------------------------
| 表 号 | 表 名 |报告期别|
|----------------|----------------------------|--------|
| | | |
| | | |
| | | 年 报|
|劳险年综1表 |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 半年报|
| | | |
| | | |
|----------------|----------------------------|--------|
|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 | |
|劳险年综2表 | | 同上表|
| |统筹职工人数 | |
|----------------|----------------------------|--------|
|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 | |
|劳险年综3表 | | 同上表|
| |统筹离退休人员数 | |
|----------------|----------------------------|--------|
|劳险年综4表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 同上表|
|----------------|----------------------------|--------|
|劳险年综5表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剂情况 | 同上表|
------------------------------------------------------------
--------------------------------------------------------------------------
填报单位 | 统计范围 | 报送时间 | 报送方式 |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 | | | |
划单列市社会保险管理机 |参 加 社 |年报:二 | 报 表 |
构,铁道部、邮电部、水利 |会 保 险 |月底前 | 及 数 |
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基 金 统 |半年报: | 据 库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 |筹 的 单 |七月底 | 同 时 |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位 |前 | 报 |
------------------------------|------------|------------|------------|
| |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 | |
------------------------------|------------|------------|------------|
| |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 |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续表
------------------------------------------------------------
| 表 号 | 表 名 |报告期别|
|----------------|----------------------------|--------|
|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 | |
|劳险年综6表 | | 同上表|
| |性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 |
|----------------|----------------------------|--------|
| |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 |
|劳险年综7表 |的职工人数、工资及因工伤亡 | 同上表|
| |人数 | |
|----------------|----------------------------|--------|
|劳险年综8表 |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 同上表|
|----------------|----------------------------|--------|
|劳险年综9表 |女职工生育保险情况 | 同上表|
|----------------|----------------------------|--------|
|劳险年综10表 |医疗保险情况 | 同上表|
|----------------|----------------------------|--------|
| | | |
|劳险年综11表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 年 报|
| | | |
|----------------|----------------------------|--------|
|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人员构成 | |
|劳险年综12表 | | 年 报|
| |情况 | |
|----------------|----------------------------|--------|
| | | |
|劳险年综13表 |实行社会保险统筹的市县数 | 年 报|
| | | |
------------------------------------------------------------
--------------------------------------------------------------------------
填报单位 | 统计范围 | 报送时间 | 报送方式 |
------------------------------|------------|------------|------------|
| |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 | |
------------------------------|------------|------------|------------|
| |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 |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 社会保险 | | |
同上表 | | 二月底前 | 同上表 |
| 管理机构 | | |
------------------------------|------------|------------|------------|
| 社会保险 | | |
同上表 | | 二月底前 | 同上表 |
| 管理机构 | | |
------------------------------|------------|------------|------------|
| 国家市县 | | |
同上表 | | 二月底前 | 同上表 |
| 行政区划 | | |
--------------------------------------------------------------------------
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填报单位: 199 年(半)年报 单位:万元
------------------------------------------------------------------------
|期 初| 收
| |------------------
|结 余|合 计|征缴收入|
------------------------------------------|--------|------|--------|
甲 |序 号| 1 | 2 | 3 |
----------------------------------|------|--------|------|--------|
总 计 | 1 | | | |
一、国有企业 | 2 | | | |
二、城镇集体企业 | 3 | | | |
三、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 | 4 | | | |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 | 5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处(科)负责人签章: 制表人签章:
表 号:劳险年综1表
制表机关:劳动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文 号:劳部发〔1993〕257号
--------------------------------------------------------------------
入 | 支 出 | 期 末
------|----------------------------------------------|
其 他|合 计| 社会保险金 | 管理服务费 |其 他| 结 余
------|------|--------------|--------------|------|------------
4 | 5 | 6 | 7 | 8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报出日期:199 年 月 日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职工人数
填报单位: 199 年(半)年报 单位:人
------------------------------------------------------------------------
|统筹单位数(个)|
|----------------|------------------
| | | 应 参
| | |------------------
|应参加| 已参加| |
| | |合 计|长期职工--
| | | | |
----------------------------------|------|--------|------|--------|
甲 |序 号| 1 | 2 | 3 | 4 |
--------------------------|------|------|--------|------|--------|
总 计 | 1 | | | | |
一、国有企业 | 2 | | | | |
二、城镇集体企业 | 3 | | | | |
三、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 | 4 | | | | |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 | 5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处(科)负责人签章: 制表人签章:
表 号:劳险年综2表
制表机关:劳动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文 号:劳部发〔1993〕257号
----------------------------------------------------------------
职 工 人 数
----------------------------------------------------------------
加 | 已 参 加
--------------------|------------------------------------------
| | | |
----------|临时职工|合 计|长期职工------------|临时职工
合同制职工| | | |合同制职工|
----------|--------|------|--------|----------|------------
5 | 6 | 7 | 8 | 9 |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报出日期:199 年 月 日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离退休人员数
填报单位: 199 年(半)年报 单位:人
--------------------------------------------------------------------------------
| 应参加统筹的年末人数 |
|------------------------------------------|
|合 计|原固定职工|原合同制职工|原临时工|
----------------------------------|------|----------|------------|--------|
甲 |序 号| 1 | 2 | 3 | 4 |
--------------------------|------|------|----------|------------|--------|
总 计 | 1 | | | | |
一、国有企业 | 2 | | | | |
二、城镇集体企业 | 3 | | | | |
三、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 | 4 | | | | |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 | 5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处(科)负责人签章: 制表人签章:
表 号:劳险年综3表
制表机关:劳动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文 号:劳部发〔1993〕257号
--------------------------------------------
已参加统筹的年末人数
--------------------------------------------
合 计|原固定职工|原合同制职工|原临时工
------|----------|------------|----------
5 | 6 | 7 | 8
------|----------|------------|----------
| | |
| | |
| | |
| | |
| | |
--------------------------------------------
报出日期:199 年 月 日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填报单位: 199 年(半)年报 单位:万元
------------------------------------------------------------------------------------
| | | 收
| | |--------------------------------
|工 资|期 初| 应 收 |
| | |----------------------|--------
|总 额|结 余| |单 位|个 人| |
| | |合 计| | |合 计|
| | | |缴 纳|缴 纳| |
----------------------------------|------|------|------|------|------|------|
甲 |序 号| 1 | 2 | 3 | 4 | 5 | 6 |
--------------------------|------|------|------|------|------|------|------|
总 计 | 1 | | | | | | |
一、国有企业 | 2 | | | | | | |
1.长期职工 | 3 | | | | | | |
其中:合同制职工 | 4 | | | | | | |
2.临时职工 | 5 | | | | | | |
二、城镇集体企业 | 6 | | | | | | |
1.长期职工 | 7 | | | | | | |
其中:合同制职工 | 8 | | | | | | |
2.临时职工 | 9 | | | | | | |
三、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 |10 | | | | | | |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 |11 | |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处(科)负责人签章: 制表人签章: 报出日期:
表 号:劳险年综4表
制表机关:劳动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文 号:劳部发〔1993〕257号
----------------------------------------------------------------------------
入 | 支 出 |
----------------------------------|------------------------------|
已 收 | |离 退|管 理| |期 末
----------------------------------| | | | |
征缴收入 | |合 计|休 退|服 务|其 他|结 余
--------------------------|其 他| | | | |
小 计|单位缴纳|个人缴纳| | |职 费| 费 | |
------|--------|--------|------|------|------|------|------|--------
7 | 8 | 9 | 10| 11| 12| 13| 14|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9 年 月 日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剂情况
填报单位: 199 年(半)年报 单位:人
--------------------------------------------------------------------------------
| 企业离退休费用大于缴纳养老金的情况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